在公眾認知中,博物館的文物、金店的貴金屬、銀行的現金與數據,無一不是社會財富與文化記憶的載體。然而,這些場所的安防壓力往往超出想象:從玻璃展柜被砸的文物失竊案,到金店卷簾門被撬的團伙,再到銀行網點夜間遭破壞的ATM機盜事件……據統計,全球每年因入侵導致的直接財產損失超百億元,其中近60%的案件發生在傳統安防措施薄弱的時段或區域。這些案例不斷警示:物理防護與人工巡查已難以應對現代手段的升級,主動預警與實時響應成為安防升級的關鍵。
人工盯控的“盲區效應”
監控室值班人員需同時關注數十個屏幕,長時間注視易導致視覺疲勞與注意力分散。某博物館曾發生夜間展柜被撬事件,監控雖記錄全過程,但安保人員因同時處理其他事務未能及時發現,延誤了攔截時機。
監控系統的“滯后性”
傳統監控僅能記錄犯過程,無法主動干預。某金店凌晨遭暴力破窗,系統直到次日開店才被發現,違法分子早已逃之夭夭,調查與追損成本激增。
夜間與偏僻區域的“防護真空”
銀行后門、博物館庫房等區域常因人流量少、照明不足成為目標。某銀行網點曾因后窗未安裝探測設備,被違法分子利用工具撬開后實施盜竊,損失現金數十萬元。
針對傳統安防的痛點,飛天光電推出兩款高適配性入侵報警產品,通過“技術+場景”的深度融合,為高價值場所提供實時預警與威懾能力。
玻璃破損探測器:展柜、櫥窗的“隱形衛士”,精準識別玻璃受外力沖擊(如錘擊、彈弓射擊),0.3秒內觸發報警,同步推送信息至安保終端。博物館展柜、金店櫥窗、銀行營業廳玻璃門等透明防護區域,解決傳統探測易被繞過、監控無法預警的難題。
某省級博物館部署后,成功攔截一起夜間試圖砸柜盜竊的案件,探測器報警聲直接嚇退違法分子,避免文物損失。
紅外微波三鑒探測器:空間防護的“智能哨兵”:融合紅外熱感應、微波多普勒與智能分析算法,精準區分人體移動與環境干擾(如寵物、飛蟲),防范區域入侵準確率超99%。銀行金庫、文物庫房、金店后臺等封閉空間,可聯動聲光警號形成“報警-威懾-攔截”閉環。
某金店后倉部署后,系統在違法分子翻越圍墻瞬間觸發警報,警號響徹周邊,嚇退并協助警方快速到場抓捕。
從“事后看錄像”到“事中即響應”,智能探測設備的價值不僅在于減少財產損失,更在于通過實時預警降低事故發生率。飛天光電的解決方案通過“精準探測+快速聯動”,為博物館、金店、銀行等場所構建起一道無形的防護網——當玻璃破碎的瞬間、當入侵者翻越圍墻的剎那,系統已先行一步,將風險扼殺在萌芽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