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鐵路施工領域,"安全"二字重若千鈞。當施工人員手持工具在鐵軌旁作業時,當大型機械在路基上轟鳴運轉時,當橋梁架設、隧道掘進等高空作業緊張推進時,一個不可忽視的威脅始終如影隨形——列車的不期而至。
傳統人工盯控模式下,施工人員需在作業間隙頻繁抬頭張望,瞭望距離受地形限制,反應時間僅以秒計。一旦遇到彎道、隧道或惡劣天氣,視覺盲區將進一步壓縮安全空間,稍有不慎便可能釀成機毀人亡的慘劇。
某鐵路工程項目單位在推進某段線路改造時,深刻認識到人工盯控的局限性。項目沿線地形復雜,既有城市密集區的高架橋段,也有山區隧道群,更有長達數公里的曲線半徑路段。為解決這一難題,項目部引入飛天光電列車接近報警系統,在施工區域來車方向上游500米處布設探測設備,形成一道無形的"電子安全網"。
該系統采用激光雷達探測技術,通過發射不可見激光束構建探測區域。當列車進入防區時,車體反射的激光信號被雷達模塊捕獲,經485信號轉換后通過4G網絡傳輸至報警主機。從探測到報警的全過程僅需0.3秒,較傳統人工瞭望提前30秒以上,為施工人員爭取到寶貴的撤離時間。系統配備的110dB高音警號可覆蓋200米半徑范圍,配合語音播報功能,確保在嘈雜施工環境中也能清晰傳遞警報信息。
考慮到鐵路施工點多線長的特點,系統采用太陽能供電方案。在日均光照4小時的條件下即可滿足全天候運行需求,擺脫對市電的依賴。在某山區隧道口的應用場景中,太陽能供電方案展現出獨特優勢。該區域地勢險峻,架設輸電線路成本高昂且施工周期長。系統安裝團隊僅用2小時便完成設備部署,太陽能板傾斜角度根據當地緯度精確計算,確保最大發電效率。
在某次夜間搶修作業中,系統價值得到充分驗證。當施工隊伍正在更換受損鋼軌時,報警主機突然發出急促警報。現場安全員立即指揮人員撤離至安全區域,38秒后一列貨運列車呼嘯而過。事后查看系統記錄,列車時速達80公里,若依靠人工瞭望,發現時距離已不足50米,根本來不及撤離。
該項目的成功實踐,為鐵路施工安全防護提供了新思路。當傳統安全管理模式遭遇瓶頸時,激光雷達探測、太陽能供電、4G無線傳輸等技術的融合應用,構建起"感知-傳輸-決策-執行"的完整閉環。這種技術賦能不是對人工管理的替代,而是通過延伸人的感知能力、縮短反應時間、擴大監控范圍,形成"人機協同"的新型安全防護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