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能源安全與綠色轉型的雙重驅動下,核電行業作為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支柱,其安全運營不僅關乎能源供應穩定性,更直接涉及公共安全與環境安全。其中,周界安全作為核電設施的第一道物理防線,承擔著防范非法入侵、襲擊及誤入危險區域等風險的核心任務。
核電設施的周界安全具有特殊性:其防護區域廣、環境復雜(如沿海、山區等),且需全天候應對人為破壞、設備誤觸等潛在威脅。一旦發生非法入侵,可能引發設備損毀、輻射泄漏等連鎖反應,造成不可逆的公共安全危機。因此,國際原子能機構(IAEA)及各國核安全監管部門均明確要求,核電設施必須建立多層級、高可靠性的周界安防體系,實現“早發現、早預警、早處置”的閉環管理。
例如,沿海核電站常面臨強風、暴雨、海浪沖擊等干擾,導致傳統傳感器頻繁誤報,增加安保人員負擔;而山區站點則可能因植被生長、動物活動觸發無效警報,影響系統可信度。在此背景下,智慧化安防技術的引入成為行業剛需。
為應對上述挑戰,激光對射與振動光纖兩類技術憑借其高精度、低誤報、適應性強等優勢,成為核電周界安防升級的優選方案。
激光對射通過發射不可見激光束形成隱形防護網,當入侵者遮擋光束時,系統可瞬間觸發報警并精準定位入侵位置。其核心優勢在于:
抗干擾性強:激光束直徑僅厘米級,且采用編碼調制技術,可有效規避飛鳥、落葉等小型物體干擾,誤報率低于0.1%;
適應復雜地形:支持最長5公里的探測距離,且無需鋪設線纜,適用于沿海懸崖、山區溝壑等特殊場景;
智能聯動:可與視頻監控、聲光警報等系統無縫對接,實現“報警-定位-取證-處置”的全流程自動化。
振動光纖利用光纖作為傳感器,通過檢測入侵行為引起的土壤振動或光纖形變,實現長距離、無源化的周界防護。其技術亮點包括:
隱蔽性強:光纖可埋地或附于圍欄,無需暴露設備,降低被破壞風險;
覆蓋范圍廣:單套系統可監測數十公里圍界,且支持分支擴展,適配大型核電基地需求;
環境適應性佳:不受電磁干擾、雷電影響,在惡劣天氣下仍能穩定運行。
某山區核電站應用振動光纖后,系統成功識別出夜間試圖挖掘圍欄基礎的可疑人員,并通過分析振動波形特征排除動物活動干擾,顯著提升了復雜環境下的安防可靠性。
激光對射與振動光纖并非孤立存在,二者可通過數據融合實現優勢互補:激光對射側重空中與圍墻表面的立體防護,振動光纖則補強地下與圍欄基礎的隱蔽入侵檢測,形成“空-地-下”三維防護體系。結合AI算法對報警信號進行智能分析,可進一步過濾無效干擾,提升系統整體可信度。
目前,國內多家核電企業已將上述技術納入智慧安防升級規劃,通過“人防+技防+物防”的深度融合,推動周界安防從“被動響應”向“主動預警”轉型。這一轉變不僅符合核安全法規要求,也為行業樹立了智慧化、精細化的安全管理。